有关杨绛的读后感

有关杨绛的读后感 有关杨绛的读后感   近日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感想颇多,收获亦颇多。   我是在学完《老王》后买了她的文集的。厚厚的一本书里,藏着无数个故事。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干校六记》。  

有关杨绛的读后感 有关杨绛的读后感 近日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感想颇多,收获亦颇多。 我是在学完《老王》后买了她的文集的。厚厚的一本书里,藏 着无数个故事。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分为六篇短文,即《下放记别》,《凿井记 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 妄》,分别讲述了杨绛先生下放到农村后的六件事情。读罢此文,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下放这么辛苦的事情,在杨绛先生的笔下竟然 如此的温暖而充满情趣。 在干校的生活本身根本不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下放,意味 着辞别家乡,离别亲人,想想,一个个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 识分子,倏的就被要求去干农活,一个养尊处优的学者一下子沦就 为了一个卖劳力的苦工。在那个黑暗到看不见一丝曙光的年代里, 很多人甚至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然而在杨绛先生的眼 里,下放不过是一次特殊的人生经历。离别固然是痛苦的,但是她 认为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所在的干校离的很近经常可以见面,而对 于女儿,“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撇下她。”在劳动 的时候,不管是当地人还是一同下放的“校友”,大家都很照顾 她,让她干最轻的活,干最简单的活。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作品里说 干校生活很辛苦,很困难,然而这样的情绪在杨绛散文中却少有见 到。难道是干校和干校之间的差异不成?我看不然。怕是人与人之 间的差异吧。悲观主义者们总喜欢拿困境和最美好的东西作莫名其 妙的比照,最终得出悲观的结论。好与坏总在一念思量,在客观环 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态度也许会收获完全不同的生

腾讯文库有关杨绛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