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彭水县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彭水县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年福建省宁德市彭水县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 2022 A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 卷含解析 中华文明的品格。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B .《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1. 93 现代文阅读(分,每小题分) C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 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D .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 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 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 A .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 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 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 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 B .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 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 C .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 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 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 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 D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 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 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 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 A .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 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 B .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 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 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 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 C .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 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 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 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 D .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 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 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参考答案: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 1. C.( “就逐渐消亡了”文中无根据) 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2. A.(“最早……追溯” 时间推断有误)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腾讯文库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彭水县民族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