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北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忻州市北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

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 2021-2022 山西省忻州市北方中学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 “雅”,如《荀子·荣辱》 析 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353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节 选自《中国艺术报》2011年11月23日) 1.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7.下列关于“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 () 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 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养 成或文化习惯,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现象。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 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 B.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 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 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 的就是这个意思。 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 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 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 D.俗,虽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但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 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 “俗”,都体现着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 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 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替以“天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 A.俗,在一定情况下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对一个人 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 的言行进行评判,就可以用“乡约”的方式。 “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 B.入乡随俗是外乡人与某个乡民社会进行沟通、交往和融入的一种方式,但随着交往的深 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 入,外乡人都会通过文化认同完全融入当地社会。 “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 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C.俗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不同空间界域和不同时间代沟的俗相遇时,有可能相互交融,包 容同化;也有可能互不相容,相互交锋。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锐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 D.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习俗既要不断发展,又要不断丰富。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的奋 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妁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 发,而丰富的形成则有赖于个体间的相互包容。 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 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 A.中国古人所讲的“王道无非人情”表明,国家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乡民社会的民风 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 世俗,法律的制定也会照顾到百姓的风俗习惯。 “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 B.荀子讲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表明,约定俗成 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顾及和谐相处的“公 的“俗”往往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 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已“俗”念、求

腾讯文库山西省忻州市北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