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针灸甲乙经禁针穴的形态学依据
剖析《针灸甲乙经》禁针穴的形态学依据 【关键词】 《针灸甲乙经》 禁针穴 形态学 在现存医籍中,《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禁针穴,禁针穴的提出是有形态学依据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针灸甲乙经》记载的
剖析《针灸甲乙经》禁针穴的形态学依 据 【关键词】 《针灸甲乙经》 禁针穴 形态学 在现存医籍中,《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禁针穴,禁针穴的提 出是有形态学依据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绝 大多数禁针穴,其周围有重要脏器、血管、神经,若针刺损伤它们会 致意外事故的发生。由于禁针穴与局部解剖结构关系密切,故针灸工 作者只要熟悉禁针穴局部解剖结构,正确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 绝大多数禁针穴是可针刺的。 1禁针穴的提出和分类 禁针穴始见于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闻刺要,歧 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鸠尾禁不可刺”[1]。就明确 提出禁针穴和禁针部位。《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共提 出13个禁针穴,它们是绝对禁针的神庭、乳中、脐中、伏兔、三阳 络、承筋、鸠尾等7个穴位;禁深刺的上关、云门和人迎等3个穴位; 针刺不可多出血的然谷、复溜、颅息等3个穴位以及针刺不可久留的 左角。左角是左额角、属禁针部位,不是禁针穴。从13个禁针穴看, 头部2个,面部1个,颈部1个,胸部2个,腹部2个,上肢1个, 下肢4个。从归经上看,阴经穴5个(包括任脉2个),阳经穴8个 (包括督脉穴1个)。这对后世禁针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