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

《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摘 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伦亲情的国度,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三百”中有关人伦亲

《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伦亲情的国度,亲情诗在中国诗 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 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三百”中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 可见。《诗经》以形象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上古时代的浓浓亲情,体 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的人伦理想。自《诗经》以来, 亲情诗不绝如缕,蔚为大观,凝结其中的丰富深厚美好淳真的亲情, 构成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的华彩乐章。 关键词:《诗经》; 人伦传统; 亲情诗 一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 人伦理常的国度。所谓人伦,是指存在於人类社会中以维系道德秩序 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将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孟子·滕文公上》:“人 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又)忧 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2][P125]《礼记·中庸》又称君臣、父子、夫妇、 昆弟、朋友五者为“天下之达道”[3](P28),《左传·文公十八年》 称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为“五教”[4](P523),足见其重要 性①。在古代人看来,人伦乃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所谓“无所逃於天

腾讯文库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
腾讯文库腾讯文库
search
教案
试卷
日记
论文
读后感
中考
高考
考研
雅思
托福
行测
申论
面试攻略
AI
大数据
新媒体
登记表
合同
协议
委托
美食
司法考试
求职招聘
工作汇报
入职培训
实习报告
思想汇报
调研报告
旅游攻略
读书笔记
课件
立享超值文库资源包
我的资料库

file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本文由尚阅文库提供

编辑文档编辑文档
《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伦亲情的国度,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三百”中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经》以形象而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上古时代的浓浓亲情,体现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的人伦理想。自《诗经》以来,亲情诗不绝如缕,蔚为大观,凝结其中的丰富深厚美好淳真的亲情,构成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的华彩乐章。关键词:《诗经》;人伦传统;亲情诗“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人伦理常的国度。所谓人伦,是指存在於人类社会中以维系道德秩序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又)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P125]《礼记·中庸》又称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者为“天下之达道”[3](P28),《左传·文公十八年》称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为“五教”[4](P523),足见其重要性①。在古代人看来,人伦乃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所谓“无所逃於天
地间”者是也。在这五伦之中,夫妇、父子(包括母子)、兄弟(包括姊妹)这三种关系,发之於“人之大欲”,归之於社会伦理,中国人常称之为“天伦”②,是因婚配、血缘和长幼等而产生的亲情。夫妇之道、孝道和悌道伦理,即是分别协调夫妇、父子和兄弟这三种基本家庭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亲亲,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一整套人伦规范。“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5](P292),由对故土的眷恋而产生的对家人共同生存的期望,既是中国人最为根本的本性与本质的关系,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可以说,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亲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它一切的社会关系都是以此为基点而衍发的。中国古代诗歌以情之抒发为本质特征,所谓“情动於中而形於言”(《毛诗序》)。由于中国古代有这种重视人伦亲情的传统,亲情诗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题材领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也是中国亲情诗的源头。翻开《诗经》,有关人伦亲情的篇目和诗句随处可见。“诗三百”中,表达亲情者不下20首,带有亲情的成分者更多。家族人伦亲情对“诗人”们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礼义规范中,亲情一直处於“礼义”的严密框架之内,由情发礼止情感抒发机制而融铸的“温柔敦厚”诗教原则,於亲情之表达得到鲜明体现。
查看剩余全文
复制全文
复制全文
全屏阅读
全屏阅读
下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