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 种群和群落

【聚集高考】2019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 种群和群落考点1 种群的特征 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 ,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A )年龄期个体数甲[来源:

【聚集高考】2019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 考点1种群的特征 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A) 年龄期 个体数 甲 [来源:学#科#网Z#X#X#K] 乙 丙 幼年期 600 400 200 成年期 400 400 400 老年期 200 400 600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表中数据说明:甲种群从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个体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为增长型;乙种群 从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个体数量相对稳定,为稳定型;丙种群从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个体数量呈不 断上升的趋势,为衰退型。 2.(2019·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以下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D)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来源:学|科|网Z|X|X|K]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 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3.(2019·福州模拟)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开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 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 主要决定于(B)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开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 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结构决定的。 4.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以下图所示。以下关于对种群Ⅰ 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C)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 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 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 解析:据图分析,种群Ⅰ在0~1岁时死亡率很高,种群Ⅱ在6~7岁时死亡率很高,因此对种群Ⅰ和Ⅱ 的重点保护时期分别是0~1岁和6~7岁。 5.(2019·北京质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 密度下降是因为(D)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解析: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 6.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答复: (1)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开展趋势是人口密度 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方案生育政策。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C类型。 (3)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 1/5

腾讯文库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 种群和群落
腾讯文库腾讯文库
search
课件
教案
试卷
日记
论文
读后感
中考
高考
考研
雅思
托福
行测
申论
面试攻略
AI
大数据
新媒体
登记表
合同
协议
委托
美食
司法考试
求职招聘
工作汇报
入职培训
实习报告
思想汇报
调研报告
旅游攻略
读书笔记
立享超值文库资源包
我的资料库

file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 种群和群落付费本文由万文网提供

编辑文档编辑文档
【聚集高考】2019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对点训练?:专题19种群和群落考点1种群的特征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A)年龄期个体数[来源:学#科#网Z#X#X#K]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解析:表中数据说明:甲种群从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个体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为增长型;乙种群从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个体数量相对稳定,为稳定型;丙种群从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个体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为衰退型。2.(2019·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以下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D)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来源:学|科|网Z|X|X|K]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3.(2019·福州模拟)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开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B)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开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结构决定的。4.生态学家对某地区两个生物种群(Ⅰ和Ⅱ)的存活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以下图所示。以下关于对种群Ⅰ和Ⅱ实施重点保护时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C)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岁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岁C.种群Ⅰ为0~1岁,种群Ⅱ为6~7岁D.种群Ⅰ为1岁以后各年龄期,种群Ⅱ为7岁以后各年龄期解析:据图分析,种群Ⅰ在0~1岁时死亡率很高,种群Ⅱ在6~7岁时死亡率很高,因此对种群Ⅰ和Ⅱ的重点保护时期分别是0~1岁和6~7岁。5.(2019·北京质检)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D)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解析: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6.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答复:(1)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开展趋势是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方案生育政策。(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C类型。(3)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1/5
组成会变成图A所示。解析:A曲线表示年幼个体多而年长个体少,为增长型。我国70年代时人口就属于A型,表现为人口大幅增长。B曲线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相当,属稳定型。C曲线中老年个体相对较多,属于衰退型。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在渔业中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使种群的数量稳定,才能实现可持续捕捞。在渔场中采用“抓大放小〞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上升,年龄组成将成为增长型。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化1.(2019·南昌调研)如下图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以下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局部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KD.假设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那么该种群的值为400解析: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环境阻力在d点之前就已经出现;阴影局部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量。2.(2019·湖南十二校模拟)如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K中,未标记的有60只、标记的有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值是(D)A.150只B.200只[来源:ZXXK]C.300只D.400只K解析:第3年种群的数量是(80×50)/20=200(只)。由种群增长速率的特点可知,第3年的数量等于/2,故K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值为400只。3.(2019·海南卷)关于酵母菌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B)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运到细胞外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K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值不同解析: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含有核基因,其线粒体中含有质基因,A对;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CO2和酒精,两者均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B错;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的早期,资源和空间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KK呈“J〞型增长,C对;碳源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值大于碳源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值,D对。4.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以下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选项是(C)A.假设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那么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B.假设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那么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给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说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在逐渐减小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解析:图①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大幅度增加,原因很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发酵罐中酵母菌数量大量K增加,可以认为是改善了生存条件,使环境容纳量提高;捕捞时不要使海洋中某种生物数量少于/2,否那么海洋中该种生物数量将很难恢复;图③中所示的物种已经灭绝,生物种类减少,抵抗力稳定性减小,恢复力稳定性增加。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2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C)A.小于92只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D.大于161只解析:根据公式:第一次标志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故种群数量=50×42÷13≈161,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灰苍鼠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应小于161只。6.某种群死亡率如以下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那么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到达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C)2/5
查看剩余全文
复制全文
复制全文
全屏阅读
全屏阅读
下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