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龙港第二中学2019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第二中学2019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第二中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2019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 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 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 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文学思想一 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 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 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 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 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 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 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 “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 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 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 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 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 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 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 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 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