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课标解读】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地域差别。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的演变 ①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②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 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概念、特点及评价 (1)概念:自耕农经济又称为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 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 产的基本模式。 (2)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④以 满足自身需求为生产的基本目的。⑤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很难扩大再生产。 (3)评价: 积极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产生和发展时期,自耕农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农民手中掌握部分生产资料,对 产品有一定的支配权,生产积极性提高;土地较少,农民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 技术的发展。 ②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 消极影响: ①狭隘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较少,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落后性: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③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①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②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 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 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①时间:战国时期形成。 ②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 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①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