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意境吕玉华①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自近现代以
普遍应用来看,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并且能恰当应用,使之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古今的审 江苏省淮安市第六中学学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 2021-2022 美词汇。这是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文化思想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析 (节选自《文史知识·依诗立论》2016年第7期)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1. 下列关于“意境”基本内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境,首先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所以,意境内涵与诗歌的艺术成就息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息相关。 意境 B. 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此处的意境约等于物境、情境之外的意识活 吕玉华 动。 ①在中国古代艺术批评及评论中,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自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当今艺术评论与 C. 意境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廷展性,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比物境、情境能够包容的内涵更深 批评中常用的词语,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几乎什么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意境来评判。在 广。 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项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D. 意境是重要的审美术语,意境进入了当代艺术批评的操作层面,平常人也能掌握它的内在含义。 ②“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料。 A. 文章主要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阐明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后阐明意境理论在当今的价值与意 “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理解,以 义。 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正是因为 B. 文章首先论达了意境在中国艺术批评和评论中地位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 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象升华的空间。 C. 第三段运用比较论证的方法,论述了物镜、情境、意境的不同,意在表达意境在中国古代艺术批 ③“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诗有三境,物 评和评论中的地位并不优越。 境、情境、意境。王昌龄认为,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 D. 第四、五、六段分别阐述了“意”的审美包容量及其在诗中的重要性,以及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 绪的描写,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容来 扬。 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④“意”和“境”这两个字的意义含蕴都是无限的,二者组合,其实际的审美包容量远远大于 A. “意境”这一术语在唐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佛经翻译事业的发达、各类艺术的繁荣兴盛以及 “三境说”中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重体验,具有模糊性、可延展性,意境也不例外。正 唐诗的辉煌等,再加上这些内容为理解术语“意境”提供了材料。 是因为“意”这个语汇具有统摄性,“意”可以认识“物”和“情”,“物”和“情”却无法涵盖 B. 若把现代社会中对意境系统中使用的词汇认定为外延语境,是意、境的合理延伸和发挥后的归类 “意”,尽管“三境”原本是并列的关系,在传递式的继承中,意境能够包容的内涵却更加深广。王 的话,就必须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 昌龄对“意境”下了一个判断,又因为他本人以及后人对“意”的广泛运用,客观上使得“意境”内 C. 因为“意”、“境”两个汉字的含义特别丰富,所以组成术语“意境”后的审美容量也大于王昌 涵超越了其原本的規范。 龄所下的定义,客观上也使术语“意境”的内涵超越了其原来的规范。 ⑤一首诗中,应该有景物,能传达意兴,“凡诗,物色兼意兴为好。若有物色无意兴,虽巧亦无 D. 王昌龄所说的“三境”各自侧重点不同,物境偏重于山水的描写,情竟偏重于情感和情绪的抒 处用之”。所谓“意兴”,应该是感兴起意,是“意”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单调写景,不能传达 发,意境偏重于事理的传达。 “意”,无法感兴,写得再巧,终究不为好。对于诗来说,“意”好是最重要的。 参考答案: ⑥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最辉煌的存在之一,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审美文化,对唐诗之美的界定, 1. D2. D3. C 也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城。这是意境理论在唐代诗学中建立,最终又推广到其他艺术领城的基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 础。后人继承并发扬意境理论的时候,即使对意境的具体内涵理解不同,均不脱离作品分析。 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答非所问,说的是外延,是应用,不是内 ⑦意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美学概念进行现代代化转型的一个范例。从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