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何家岩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何家岩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
过4个字) 江苏省淮安市何家岩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17、在第二段中,王国维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中的“境”和“言”分别指的是什么? (各不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超过6个字) (4分) 答:①“境”指的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 ②“言”指的是 。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 18、第三段开头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一 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 句中的“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请具体说明。(各不超过7个字)(4分) 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 答: 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产生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 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 19、试概述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列出其中3点,各不超过16个字)(6分) 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 ① 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 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 ② 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 ③ 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 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 参考答案: 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 16、之:燕乐(或:俗乐) 其:词(或:宋词) 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 17、(4分)①“境”指的是“反映社会生活”; 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②“言”指的是“表现感情世界”。(答对一题得2分,意思对即可)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18、(4分)①指的是“娱悦听众”(或“向俚俗靠拢”);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 ②指的是“供文人欣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 19、(6分)①按照音乐(燕乐)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或“倚声填词”) 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 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或“方法参差错落、有多种诗牌可供选择) 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 ③语言通俗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或“向俚俗靠拢”) 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 (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 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 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 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的潇洒风度,苏轼 “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 “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 16、第一段中“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一句中的“之”“其” 评价上。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 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4分) 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 “之”指代 ;“其”指代 。(各不超 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