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送行主题探究苏教版通用
《送行》主题探究 再教《送行》,觉得对这篇文章主题,又有了新的理解。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参考书上给出四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
《送行》主题探究 再教《送行》,觉得对这篇文章主题,又有了新的理解。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 解,教学参考书上给出四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 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 西不一定没有价值。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 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 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 必有用”。 这些理解中,差强人意的要算第三种,即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 冷漠与虚伪,但还不够准确。我觉得应该是对当时社会虚伪人性的一种嘲讽。 之所以如此理解,理由如下。 1.车站送行的尴尬完全是由虚荣心造成的。真送行时,“我们能亲切、自然地 送别友人……双方都没有拘谨和尴尬”,“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 两种感情都溢于言表,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可是,在车站送行就满不是 这么回事,“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会开口的动物瞧着人一样…… 我们那么紧张,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 按理来说,送行双方没变,送行情感没变,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原因就 在于,车站送行本不为表达惜别之情,而是专在表演。前者送别的地点在家里,是 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适于表达离别之情。后者是在车站月台,属于大庭广众众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