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霞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福建省泉州市霞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
年福建省泉州市霞春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 2020 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士”和“民” 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 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 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 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 取群众。“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照陈寅恪先生的意 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 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 奇”而作。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 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 “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 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 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 “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之乱后几百年 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 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 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他们 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 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 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 文言或雅言为主。 ④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过“不 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