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讲学稿新人教版
第四课 《外国诗两首》讲学稿 【学习任务】⒈识字与写字:骄阳 昏晕 阴凉 树篱 沉醉 豪华 栖息 宁静 草茸茸 幽暗 夜莺 欢嚷 银波微漾 银色 银装⒉了解济慈、叶
第四课 《外国诗两首》讲学稿 【学习任务】 ⒈识字与写字:骄阳 昏晕 阴凉 树篱 沉醉 豪华 栖息 宁静 草茸茸 幽暗 夜莺 欢嚷 银波微漾 银色 银装 ⒉了解济慈、叶赛宁两位外国诗人及田园诗的特点。 ⒊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和生命的美好快乐之情,学会诗人观察大自 然的方法,在欣赏赞美自然的同时,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乐趣。 ⒋理解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深意。 ⒌分析两首诗中“联想对比”的运用,体会诗人诗意地表现大自然生机与静谧的方法。 ⒍通过联想想象,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 题,口头描述一个场景。仿照叶赛宁的《夜》,通过观察,用形象化的语言(诗的语言)去 表现自己的观察结果。 【资料助读】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 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但他喜好文 学,1816年11月间,济慈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 感都很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 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农民家庭。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 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 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离开意象派。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 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 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 俄罗斯》(1925)等。1925年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 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㈠每课一读一悟: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