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
论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 论文关键词餐桌礼仪 [] 论文摘要从比较中西餐桌礼仪的餐具使用差异、座次安排差异、就餐氛围差异、及餐 桌话语差异四个方面来看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旨在说明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 时,要采用一个客观、宽容、尊重的心态对待异国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 体地进行交际。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 “”“” 是群体意识,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请客吃饭,也是各点各的 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文化则认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 的共同意志。其目的既然意在人情,意在血缘,则其方式礼仪,自然也就以和为贵了,因此 中国人爱聚餐、喜共食、讲和合。笔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陌生文化,因思维方式、 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交往过程中难免发生文化冲突。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中西餐桌 礼仪进行简单的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 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 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 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 15 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大约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 18 叉。到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 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 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 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 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笔者提醒在使用餐具时中西均有不同的规范。如中餐进餐时 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 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 认为是不吉利的)。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发言 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餐具掉落不要弯腰 拾捡。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 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 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