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为学学案1无答案冀教版
教 学目 标1 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激发克服困难、励志勤学的决心。2 理解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3 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重 点掌握文言词语含义,理解语句意思难
1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激发 重点 掌握文言词语含义,理解语句意思 教学 克服困难、励志勤学的决心。 目标 2理解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 感悟人之为学“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3学习利用对话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难点 理解文中故事的内涵与作用 教法 引导法、归纳法 学法 自主、合作、质疑、探究 一、预习导航 29、而不可限( )也 30、力学不倦( )者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关于作者及背景:彭端淑,字乐斋,又字仪一,清代丹棱(今 1)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属四川)人。清朝官员,文学家。著作有《白鹤堂集》本文选自《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文选·清文卷》,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不举与“为学” 2) 吾欲之南海,何如? 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让子侄们一目了然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海的例子,让后辈们领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悟出其中的喻意,可 3) 名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4)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通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5) 贫者语于富者曰 不逮人也( )吾才之庸( )久而不怠( )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乎成( )屏弃( )蜀之鄙( )( )语 三、合作探究 于( )何恃( )饭钵( )惭色( 彭端淑( ) 1、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论点: () 二翻译重点字词 1、()2、 为之 吾资( )之昏( )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记述观点,举例论证,用蜀鄙贫富二僧去南海的故 3、不逮( )人 4、吾材之庸( )5、旦旦( ) 事来论证观点。 而学之 6、久而不怠( )7、迄( )乎成 第三部分(第四段):回应开头,深化主题。 8、倍( )人也 9、吾材之敏( )10、屏弃( ) 1、 2、从文中“__________”这句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 而不用 11、卒于鲁( )12、然则昏庸聪敏( ) “__________”,结果未能实现;贫者只依靠“_________”,就实现了自己的 13、岂有常( )哉 14、蜀之鄙( ) 宏愿。 有二僧 15、贫者语( )于富者 16、吾欲之( ) 南海 17、何如( )18、子( )何恃 ()而往 19一瓶一钵( ) 20、欲买( )舟而下21、犹( )未 能也22、越( )明年 23、自南海还( )24、富者 2) 有惭色( )25、西蜀之去( )南海 26、 顾( )不如27、是故( )聪与敏 28、可恃( ) 6、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文 章列举蜀鄙二僧的故事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