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能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能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通 顺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 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 洒脱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 2、运用“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把握诗人的隐逸志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了解孟浩然诗的特点:诗歌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语言清淡,意境清远 了解诗人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 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 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 致幕府,后以隐居终身。 二、以意逆志 1、解题:诗歌描述了 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你认为,题目中的 关键字词是哪一个?(夜——意境 归——活动 鹿门——主旨) 2、齐读诗歌,诗中点题的诗句是哪一句?诗中还写了一种归途,有何作用? (余亦乘舟归鹿门;人归江村,对比,两种归途的对比,对比中“我”的选 择明确) 3、自读诗歌,勾画出诗人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分别是什么? (所见: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鹿门月照开烟树,岩 扉松径长寂寥。 所闻:山寺钟鸣、争渡喧 所感:喧、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