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苏轼优美文章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 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 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文如其人,一个没有旷达胸襟的人很难想像可以写出如此旷达的作品。中国历代都有郁郁 不得志的文人,但是在失意中还能写出如此大量名垂千古的旷达之作的,东坡是第一人。本 文拟从苏轼的作品来分析苏轼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 性格中耿直刚毅的一面。 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成了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 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依然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 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 59 平生。然而厄运没有到此为止,时苏轼又受到了政治迫害,被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 65 南(广东惠州),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海南儋州)。直到岁才遇赦北归,此 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 就病逝了。 “ 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 ” 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虽然在政治上苏轼空有满腔抱负无法施展,但是在逆境 中苏轼却创作了大量名震文坛的盖世华章。从他的作品中,让我们来细细体会这位坎坷一生 的大文豪面对逆境时人生态度吧。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从不隐瞒自己 “ 的政治观点,明知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 ” 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 “ 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 ”“” 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 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 “”“” 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 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 “” 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 “ 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 ” 海南万里真吾乡。 “”“” 我认为,这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的政治操守的象征,他 自甘孤寂,不随俗俯仰,这是多么高洁的品性。 “” 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 “ 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其于人,见善称之, ” 如恐不及;见恶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身害。用此数困于数,然终不以恨。 “” 苏轼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乌台诗案就是以文字获罪的,但是他仍然不改其志,在屡遭贬 “” 谪的晚年,写下了批判现实的力作《荔枝叹》,怀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极大愤慨,在厄 运面前,他从不屈服,而是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腾讯文库描写苏轼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