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fAA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 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 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 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 病原学:EBV是本病的病原体,属于疱疹病毒属,是一种嗜淋巴细胞DNA病毒, 具有潜伏几转化的特征。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①衣壳抗 体(VCA),可产生IgM和IgG抗体,VCA-IgM抗体早期出现,在1-2个月后消失,是新 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IgG出现稍迟于前者,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 近感染与既往感染。②早期抗原(EA),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 其中EA-D成分为EBV活跃增殖的标志。EA-IgG抗体于病后3-4周达到高峰,持续 3-6个月。③核心抗原(EBNA),EBNA-IgG 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 的标志。④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带有LYDMA的B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 攻击的靶细胞,起抗体为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IgG相同,也是既往 感染的标志。⑤膜抗原(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起出现和持续时 间于EBNA-IgG相同。 流行病学: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但也不时出现一定规模的流 行。全年均有发病,以秋末至初春为多。病后可获得较稳定的免疫力。患者及隐性 感染者是传播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数周,数月甚 至数年之久。口-口传播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垂直传播 尚存争议。 发病机制:EBV进入口腔后,主要累及咽部上皮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及NK 细胞。EBV在咽部细胞中增殖,导致细胞破坏,引起扁桃体炎及咽炎症状,局部 淋巴结受累肿大。病毒还可在腮腺和其他唾液腺上皮细胞中繁殖,并可长期或间歇 性向唾液排放,然后进入血液,通过病毒血症或受感染的B淋巴细胞进行播散,进入 全身血流和整个淋巴网织系统,包括各种脏器。临床出现病毒血症、发热和全身症 状,淋巴结因滤泡增生而肿大,随后肝、脾也遭累及和出现病变。

腾讯文库prfAAA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