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欧阳修、苏轼文道观之异同
浅议欧阳修、苏轼文道观之异同 摘要:欧阳修、苏轼是相继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苏轼对欧阳修的思想和精神作了继承和弘扬,二人为当时古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对他们在对“文”、“道”内涵及
浅议欧阳修、苏轼文道观之异同 摘要:欧阳修、苏轼是相继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苏轼对欧阳修的思想和精神作了继承 和弘扬,二人为当时古文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对他们在对“文”、“道”内涵及 其关系以及在论文中的文道观存在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欧阳修;苏轼;文道观;异同 古文以“道”为灵魂,“道”学的涵义丰富,从韩愈的作为文化价值之善的“道”,到欧阳修 的合乎自然人情之真的“道”,再到苏轼的作为美之渊薮的“道”,是道学内涵在唐宋的逐步完善 和发展。欧阳修和苏轼都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杰出领袖。他们在进一步完善韩愈之道学思想的同 时,载“道”之文也随之逐步走向成熟和完美。二人都重视文与道,重视文与道的关系。但在文道 观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二人对文与道认识的异同做初步的分析。 中国文人思想发展到宋代,“道”逐渐成为士人安身立命的支柱,同时也是诗文艺术的本体。 宋人文道合一的“道”已经不同于韩愈等人的教化之“道”、政治之“道”,而是将政治、道德、 哲学化合于审美,内在化为人的性情,由自得再到自在的“道”;是实存实有,是人文修养的“道”。 欧阳修和苏轼相继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二人有志于道,是理想的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故当欧阳修退居汝阴时,欧阳修曾郑重告诫苏轼:“子来,实获我心。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见利 而迁,则非我徒”。文必与道俱,意谓文章的工拙雅俗直接与一个人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个性 气质相关联,要使文章品位高雅,自然流畅,须是从心中流出,无矫情粉饰。欧阳修说“圣人之文 虽不可及,然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欧苏先后肩负起领导诗文革新运动的重任,其抨击时文之弊,团结同道,明确革新的方向,把 “道”作为理论纲领,树立自己的旗帜。然而欧阳修、苏轼在文道观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文道关系 上,欧阳修主张文道并重,不轻“文,不废“道”;苏轼则更重视“文”,把“文”放在第一位。 在“道”的内涵上,欧阳修所论主要是“百事”,是现实生活;苏轼的“道”则包含了宇宙万物的 一切,凡情之所系,有感于心者,皆为“道”的内容。 一、欧、苏对文道关系认识的差异 欧阳修、苏轼在文道关系上有不同。欧阳修以政治家文学家的双重身份,以改革与变革文风的 双重现实感受,重申了唐代古文家所提出的“明道”的口号。《与张秀才第二书》中说道:“知古 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在《答祖择之书》说道:“心 定则道存,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最后在《答吴充秀才书》中做了一个 总结:“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强调“道”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云:“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 表见于后世。《诗》、《书》、《易》、《春秋》,皆善载事而尤文者,故其传尤远。……甚矣, 言之难行也!事信矣,须文;文至矣,又系其所恃之大小,以见其行远不远也。……故其言之所载者 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