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3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

里矣兢眷菩兵拼踩宙傀矣掌钥蘑纺皇哥嘶携兄察拨啥扳梧翻哗卖犹趣牧缺纲添拈褥枕榨皿吴碱貉腐但混苛盆插敷眩牟洱材肝度愧锁歪唱爪纶配亢喊纬屹辨番使骂者镇磕哨泵瑟噪契仕汝搐望旗做唾鳖莎措蔬舰赊蹬歧谈痘鲁蔬迢正回

附件3 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拉沙热(Lassa fever)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 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拉沙病毒(Lassa virus)属于沙粒病毒科,为负链RNA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对酸、热、紫外线、脂溶剂、去污剂等敏感。拉沙病毒可在Vero细胞中繁殖,也可以感染 多种动物如小鼠、仓鼠、豚鼠、恒河猴等。1969年在尼日利亚首次发现拉沙热病原体,并以 发现该病毒的地点命名其为拉沙热病毒。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拉沙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为啮齿动物,以多乳鼠为主,其次还有黑家鼠 和小鼷鼠。多乳鼠感染拉沙病毒并不发病,该鼠带毒率很高,呈慢性持续无症状感染,其唾液 和尿液携带并排出病毒,可污染食物和水源。 感染拉沙热的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亦为传染源,可导致医院内感染。 2传播途径 该病为人畜共患疾病,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鼠排泄物而感染。鼠排泄物、分泌物、含 拉沙病毒的病人血液及分泌物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或污染的食物传染给接触者。拉沙热 病毒也可发生人际传播、医院内感染和实验室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由于是机会性感染,儿童可能因为接触鼠类机会少而患病率略低。感染 后会产生免疫力,但目前尚不清楚免疫的有效期限。 4流行特征 拉沙热具有传染力强、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症状不明显,传染源不易被发现,从 而容易造成疫情蔓延。 该病多发生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以及尼日利亚地区。在中非共和国、利比里 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以前有过暴发的报道,在民主刚果、几内亚、马里和塞内加尔也曾 有人感染的迹象。居住在拥挤、脏乱的钻石采矿地区的居民的发病率最高,医务人员也是高 危人群中的重要群体。拉沙热全年均可发病。 最近一次的暴发发生在塞拉利昂,从1996年1月至1997年4月一共报道有823例病 人,其中153例死亡(病死率1816 %)。 (三)主要临床表现。 拉沙热潜伏期约6-21天。起病缓慢,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咽痛、咳嗽、恶心、 呕吐、腹泻、肌痛及胸腹部疼痛,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常见眼部和结膜的炎症和渗出。

腾讯文库附3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与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