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车往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车往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课文节选,回答问题。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
1.孱头:不敢接受 昏蛋:全盘否定 废物:全盘吸收(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是不同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车往镇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 2020-2021 的,文中的描述很形象,也很明确。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能力。) 题含解析 2.文化遗产中在内容方面糟粕与精华互见、需要区别对待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毫无价值的旧形式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如八股文)。 文化遗产中仅供剥削者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如色情文化)。(此题涉及比喻 的本体含义,要注意根据喻体的外在特点区别它们。) 1. 阅读课文节选,回答问题。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火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张若渔 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 两千多年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几乎成了人尽皆知的历史常识。但一份调查证明,这极有可能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 是一场天大的误会。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5年艰 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 苦、细致的工作,近日揭开了这座“天下第一宫“所包含的种种谜团——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 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 程,并没有建成。传说中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攻入咸阳,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也是历史 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误传。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 (《华商报》12月11日) 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 其实早在2003年,在阿房宫考古队的挖掘和勘察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们就曾基于诸多发现“大 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 胆假设”——火烧阿房宫纯属子虛乌有。经过又四年艰苦细致的发掘、调查工作,上述推断只不过 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 “进一步明晰”而已。 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 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刻,也是历史的尴尬时刻。两千年来,不管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上,西楚霸 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王项羽都因火烧阿房宫被塑造成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甚至成为残暴成性和暴殄天物的标本人物,每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 每被后世信手拈来实施“口头鞭尸”;阿房宫本身显然也成为秦始皇穷奢极欲、劳民伤财、自取灭亡 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 的象征。而今,这一切被证明,我们不过是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般悲壮却虛无——不是说项羽和秦始 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皇本无罪,只是不管他们做过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应算在他们头上的历史账单终不能无妄加之。历 1.节选的第二段中,鲁迅先生用“孱头”“昏蛋”“废物”三个形象,尖锐而生动地批判了对待文化 史就是历史,真相就是真相,这是一件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事。 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请说说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的。(各用四个字来说明) 历史的讹误耐人寻味。追究其来,“火烧阿房宫”从真真假假的传说沉淀为人们头脑中的“事 实”,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可谓“功不可没”。文中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 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极力铺陈阿房宫的雄伟气势:继而又言“戍卒叫,函谷举;楚 2.节选的第三段中,“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它们又有区别, 人一炬,可怜焦土”,又以仰天长叹般的愤懑极力渲染阿房宫被付之一炬的伤情。 请说说它们各指的是糟粕中的哪一部分。 诗人的瑰丽辞赋及其暗藏汹涌的悲绪,显然不可阻挡地深入了后世观者的内心,引发同仇敌忾的 “鸦片”指: 情绪,众声喧哗之时哪还管什么事实真相如何?与之相比,司马迁的《史记》倒是审慎的,《高祖本 纪》说项羽“屠烧成阳秦宫室”,《秦始皇本纪》也说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从头至尾都没 “烟枪和烟灯”指: 有“火烧阿房宫”的影子。但历史的诡秘之处就在于,人们宁愿相信杜牧的辞赋也不愿相信司马迁的 “姨太太”指: 《史记》,谬种流传,一至于斯! 参考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