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民间规约及其文化传承2

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民间规约及其文化传承(2) 二、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民间规约的文化特征与传承方式(一)历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民间规约的文化特征探讨我国历代自然生态环境

2 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民间规约及其文化传承() 二、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民间规约的文化特征与传承方式 (一)历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民间规约的文化特征 探讨我国历代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民间规约的文化特征,首先,离不开从总体上对民间规约 作为习惯法的法文化背景的剖析和阐释。历史(历史论文)上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总是伴 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过度开发而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又反过来教育了人类, 使历代有识之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呼吁或史不绝书,或音不绝途。其次,离不开对民间规 “” 约的民俗文化底蕴的发掘和省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生 生不息、薪火相传,民间规约的发生和发展与历代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生 相伴、紧密相连。总之,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民间规约既具有宗教仪规的神秘性和 旧规先例的强制性,又具有乡风民俗的群众性和维权予夺的功利性等等。 1. 宗教仪规的神秘性。 ””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国度,历代各民族民间都充斥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意识 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灵物崇拜、鬼魂崇拜等观念。从大量民族学、民俗学、 宗教学的田野调查可以看出,我国历代各民族群众的宗教祭祀、集会庆典等大都在诸如神山、 神林、神湖等地举行,神树、神石、神鸟等作为崇奉祭祀的圣物与神灵的象征,受到历代各 族群众的崇奉和祭拜。如地处川西北山区的羌族群众历来崇奉白石和大树,其多数群众性活 ()1984 动都在神林内的白塔白石砌成旁举行。据调查,直到年,茂汶县黑虎乡靄柴关村仍 “””” 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祭山会,会上举行了一次传统的砍鸡盟誓仪式,规定三年内 一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否则将会受到严惩。果然该村在随后的几年中没有发生一例乱砍滥 伐林木的事件。可见此类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所具有的神秘性至少产生了三个方面的正面效应: 一是由对山神、林神、树神等的原始宗教崇拜而引发对神灵的敬畏,并由敬畏产生禁忌,这 “ 种禁忌包括谁违规擅自进入树林伐木樵采或狩猎等,就会给本人及其亲属带来灾祸;二是祭 ”“” 山会上的集体杀鸡盟誓(有的乡村为吊狗禁山),其集会的肃穆气氛和誓约的庄重承 “” 诺,转化为一种神圣的责任和义务,督促和鞭策人们严格履行誓言;三是在祭山会的活 动中循旧例对违规者的惩罚,告诫每个村民,使男女老幼均产生强烈的自我约束意识。此外, 14 再以羌族少年在神树林中举行成年礼为例,羌族少年在岁左右均要由其父母带到各村寨 旁的神树林内,祭祀天、地、山、水、火等五大神灵和祖先神,主持祭祀的端公要用纯色的 羊毛线戴在少年脖子上,表示该位少年已取得神的认可而长大成人,从此可以参加成年人的 社会活动,享有说亲、理财、继承,签约,并参与村寨议事、盟誓、狩猎,甚至械斗等活动 的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劳动、集会以及接受训诫、管束及遵守祖训、规条、誓约等义务。 通过对神灵的祭祀,羌民经历了由神示到原始法律观念唤起的认识过程,这便是民间规约所 具有的宗教仪规神秘性的法文化背景。正是这种民间规约的神秘力量,使我国广大地区历代 “” 以神树林的名义保存了大量至今仍处于原生状态的宝贵的森林资源。据生态学家们对位 2830“” 于广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个岩溶县份的多座神山林的典型调查,当地保存完好 “” 的神山林大都处于森林生态群落完好的原始状态,不但成为十分难得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 而且上述神山林所在乡村的林木资源按出材量计算,最高的人均年收入可达万元,林副 300 产品人均年收入均在元以上,已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一大致富之源。

腾讯文库经济管理我国历代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民间规约及其文化传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