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25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
西 城 区 高 三 统 一 测 试 试 卷语 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 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德,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留意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 术本身。:“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 论 语 · 阳 货 篇 》 记 载 说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 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行、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 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相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 现互更沟通,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 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肯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 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 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 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 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痴迷,重新复 原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 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 事文化创建,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 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 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涵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深刻相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