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学第二学期铅山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学第二学期铅山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人心目中,大至天道运行,小如日用器物,深到修身养性,无不以伦理为本位,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概以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伦理在中国,内化为修已之道,外化为治人之政,已超出一般意识形态的范畴, 形成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礼治秩序,这是礼俗社会的实质。 礼俗本于生活,但礼和俗并不是一回事。古人所谓礼始诸饮食,本于婚,揭示了这一文化形态是从饮食男女 的生活习惯中起源的。礼的雏形,成型于氏族社会的祭祖仪式。商代人将其神化。祭祖的重点是祭君主的祖先, 只有君主的祖先才能聆听上天的意旨统治人间,并按照与君主血缘的亲疏远近,界定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使得 原始的礼注进阶级统治的内容。周代形成系统的典章制度,以嫡长制为中心确立宗法制和分封制,用以维护贵族 内部各阶层的特权,包括爵位、权力和衣食住行、日用器物的享用。春秋战国经过“礼崩乐坏”的震荡和孔子、 荀子的再造,建构了系统的礼教学说,强调人不学礼,无以立身处世,因此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设立以 礼为中心的六艺之教,教育及诲人概以礼为重要内容,使得法定权利与知识教育、道德修养融为一体。 礼制是王朝钦定的器物分配制度。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典章”“律例”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 制”等各式条文,规范和统御人们的物质生活。所以,礼在中国不仅是道德信仰和思想观念,也是日用消费品分 配的准则和人际交往的规范。日用器物对消费者来说兼有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双重价值。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 为这种分配方式提供了理念:“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有德才有位,有位才有禄,以物可以观位, 以德又可量物,道德表现、社会地位与财禄器用相应相称。权力通过日用器物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生活 方式的差异,这是社会模式,也是文化模式,正如司马迁所说,礼能“宰制万物,役使群众”。管天、管物、也 管人,这是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高度契合的形态。 古人称之为“风俗”的,今人称之为“民俗”,这一字之差,表现了中国风俗的特色。“风”,出于《尚书·说 命下》:“咸仰朕德,时乃风。”后世解释为“风,教也”。“俗”,郑玄在《周礼注》中释为“土地所生,习也”。 所以风俗在汉语的语义中,带有对“俗”进行教化的寓意。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这是历代君主恪 守的祖训,帝王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 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 所以,礼与俗,无论就其社会功能还是文化属性来说,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孔子说“礼失而求诸 野”,“礼从宜,使从俗”。有生活才有规范生活的礼,所以俗先于礼,礼本于俗。俗一旦形成为礼,上升为典章 制度和道德准则,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和强制性的力量,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所以礼虽然起源于俗,却高 踞于俗之上,成为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主流,其涵盖面之广,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同义语,而在西方思想史 中根本找不到与“礼”相似的语词,这是有别于西方,从中国社会土壤中形成的特有概念,理应成为本土社会 文化史的重要概念。 (节选自第19期《文化文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伦理已经深入到国人的心目之中,无论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治国平天下的治人之道,都 以伦理为出发点和归宿。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