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与“蜀之鄙有二僧”语段对比阅读训练

《虽有嘉肴》与“蜀之鄙有二僧”语段对比阅读训练(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虽有嘉肴》与“蜀之鄙有二僧”语段对比阅读训练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礼 记》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 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①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日:“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日: “子 何恃③而往? ”日:“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日:“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 哉? (注释)①蜀:周朝诸侯国名,在今四川成都一带。②南海:这里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属浙 江 舟山群岛)。③何恃:凭什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不知其旨也(旨:主题,主旨。) A. 教然后知困(困:阻碍,不通。) B. 贫者语于富者(语:告诉。) D. 蜀之鄙有二僧(鄙:边境。) C. *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①贫者语于富者 D. ②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赍诸徒。 ①子何恃而往? A. ②潭西南而望 ■ ②以其境过清 ①以告富者 B. * ①已而之细柳军 C. ②吾欲之南海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甲文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教学相长”。 A. 甲文开头“虽有嘉肴”,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 B. 的论述作铺垫。这是对比论证。 乙文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形成对比,揭示无论做事还是学习,难和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道 C. 理。转化条件决定于人们的主观努力。 乙文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提出论点,阐明难与易得辩证关系。 D.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1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 5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答案】 1. 不知其旨也(旨:味美。)故选 A(A.A) 2. 表示顺承/表示修饰;把/因为;动词,至对/从;) ; C(A.B.C.U D. 3. “这是对比论证”表述有误,应该是比喻(设喻)论证。) B(B. 4. 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经过教授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困惑。 (1)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贫穷的和尚吗? (2) 甲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乙文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5. 乙文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 做, 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 难的学问 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 要 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一 个 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着什么 去? ”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 露出了惭 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 学, 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腾讯文库《虽有嘉肴》与“蜀之鄙有二僧”语段对比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