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宜陵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宜陵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

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 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宜陵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 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 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李海云)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 A. 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 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 B. 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 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 限。 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 C.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 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 D. 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现其价值所在。 A. 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世纪以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 B. 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 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 C. 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 用的新篇章。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 张。 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 D. 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 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 A. 分析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 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 B. 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这是21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C. 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 D. “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 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 补性。 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 参考答案: 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1. B2. A3. C 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 【1题详解】 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 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 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 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 以描述细致”不当,原文中“不避琐细”指分类细,并非“描写细致”; C项,不是新的研究方式: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 D项,“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不属于研究方式。故选B。 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 【2题详解】 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

腾讯文库2022年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宜陵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