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材料

二、1. 十三经注疏:p4172.反切、如字p47p427反切: 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 (或‘翻’)”、“某某切”。如《广韵·麻韵》:“誇,苦

1.p417 二、十三经注疏: 2.p47p427 反切、如字 反切: “‘’” 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 “”·“ 某某切。如《广韵麻韵》:誇 ” ,苦瓜切。反切的原理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 · 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例如《广韵麻韵》: “”kuā==k-+-uā 誇,苦瓜切可分析为:誇()苦()瓜()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 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 反切法是汉魏之际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标音方法, 它用两字给一字注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 “”“”“”“” 《广韵》:毛,莫袍切。取莫的声母和袍的韵母、声调相拼,就是毛的读音。 如字:这个术语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它强调的是在特定的上下文 里被释的字要按它本来的读音来读。 ·“”“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恶 ……” 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 一古书术语 1. 曰、为、谓之 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 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 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吕氏春秋至忠》高诱注:下陵其上谓之暴。 “”“”·· 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诗经魏风硕鼠》 “ 《尔雅》:春猎为搜,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 “”“”·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穀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论语先进》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论语学而》 2. 谓 “……”“……” 意为说的是、指的是,被释词在术语之前。 ·“”“”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3.“”“” 谓与谓之的差别 : 使用的位置不同。 “” 解词的内容不同。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 “”“”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 4. 读若、读如 “”“” 读若、读如法 “” 读若(读如)是汉代人常用的注音方法,它比前一种方法有进步,以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 比拟所注字,读者有比对,能知其仿佛。 例如: ·“”“” 《吕氏春秋至忠》:非怒王,则疾不可治。高诱注:怒读如强弩之弩。 表示注音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 “‘’” 段玉裁: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 《吕氏春秋制乐》:饬其辞令。高诱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 《说文》宄读若轨。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腾讯文库古代汉语复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