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 及科类名称。 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 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 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 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 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 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狭 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 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 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歌”“行”“曲”等标志,但未 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 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 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 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 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 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 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 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 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 (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材料二: 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 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常”通假为“尝”,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 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 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望《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 新歌”与“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 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淆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