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微塑料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及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李玉婷,张亮:X53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95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塑料因其快捷
微塑料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及生态效应研 究进展 李玉婷,张亮 :X53文献标志码:B DOI: 10.19415/j.Cnkl.1673-890x.2021.05.095 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塑料因其快捷方便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但与此同 时,塑料稳定性好、难降解的特性使其在环境中长期残留,并深入地表。随着 迁移、风化等物理化学活动,塑料会被“割裂瓜分”地越来越细微,粒径在5 um以下的塑料颗粒被称为微塑料,通常以碎片等形式广泛存在于环境中[1]另 外,将直接排入水环境的塑料颗粒称为初生微塑料,而经过物理化学过程裂解 成更小颗粒的则称为次生微塑料[2]。微塑料由于直径的微小,迁移更加容易. 污染无处不在,湖泊、海洋、陆地等生态系统均存在大量微塑料,甚至人体也 会由于食物链的层层流转而出现微塑料。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微塑料对环境 生态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塑料对海洋环境及生物的影响,而关于微塑料 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在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影响方面的研究更是未见 报道。基于此,对土壤微塑料的来源,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土 壤微生物的影响进行总结,以期为土壤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 依据。 1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 1.1 地膜的广泛使用 地膜是农业生产中用于覆盖地表的一种塑料薄膜,覆盖地膜是提高农作物产量 的措施之一,其因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而被农民广泛使用。地膜覆盖在我国农 业生产,如蔬菜种植、瓜果栽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5年我国农用 塑料薄膜使用量达260.36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为14 5.5万吨,地膜覆盖面 积达到1833万公顷,但农田地膜回收率却不到60%。大量的地膜使用,导致地 膜的主要组分——塑料的残留,地膜塑料在紫外辐射、沉积、侵蚀、风化等作 用下[4],在土壤表面积累了大量微塑料,后经动物摄入、雨水冲刷、农业灌溉 等途径,进入土壤深层从而影响土壤内微生物的主长存活以及土壤内部生态系 统的稳定。 1.2污水灌溉 随着水资源的日渐匮乏,尤其是在一些缺水国家,直接或间接使用污水灌溉农 田的情况也逐渐增多。生活中,厨余洗洁污水、衣物洗涤剂等是污水的主要来 源,研究发现,市面上流通的洗护用品,如洗面奶、沐浴露等商品中都检测到 以聚乙烯( PE)为主的微塑料。此外,地表水中也存在大量微塑料。由此可 见,无论是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还是地表水的灌溉,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