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 文革前,内地读者唯一知道的香港作家是写蒋家王朝野史的唐人。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的1979年,随着香港作家到内地访问和香港文学作品的出版,香港文学的研究也被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 文革前,内地读者唯一知道的香港作家是写蒋家王朝野史的唐人。实行改革开放以 1979 后的年,随着香港作家到内地访问和香港文学作品的出版,香港文学的研究也被纳入 议事日程。     内地的香港文学研究,最早是从得地利之便的粤闽两省开展起来的。 A 它先后经历了下列阶段:、从作家介绍到作家作品研究。潘亚暾的《香港作家剪影》,是 () 最早集中介绍香港作家的一本访问记。易明善和梅子香港合编的《刘以鬯》,是内地出版 的首部研究香港作家的论文集和有关资料汇编。其中论文作者内地占的比重不少。易明善后 来又出版了《刘以鬯传》,该书史料翔实,对传主作品的评价客观,是刘以鬯研究的里程碑 — 式的作品。以后有北京桂冠工作室主创的《侠之大者金庸评传》。个人撰写的有青 —— 年学者吴义勤的《漂泊的都市之魄徐讦论》。此书与《刘以鬯传》不同的 “”B 是重在论而不史,论时新见迭出,体现了青年学者生气勃勃的开创精神。、 从作品赏析到断代文学史的编写。作品赏析集中在金庸、刘以鬯、西西及诗人犁青等人身上。 () 近年单独结集出版的有笔者的《王一桃诗百首赏析》港版、张厚明的《蓝海文新古典主义 ()1949 诗歌鉴赏》港版。断代史的代表作是谢常青的《香港新文学简史》。此书只写到年为 “” 止,被称为半部香港文学史。此书的缺陷是政治论述过于突出,对具体作 C 品分析太少,文学史观念显得有些老套。、从《香港文学概观》到《香港文学史》的出版。 前者由潘亚暾、汪义生合著,是潘亚暾主编的《台港文学导论》香港部分的扩充。虽不称史, “” 其实带有史的性质。概观时间跨度长,从现代写到当代,是后人编写《香港 “ 文学史》的奠基之作。但由于是草创,留下不少缺陷,如把学生的文艺组织文社 ”“”( 含义扩大,以至把香港作家组织当作文社,就有点离谱新版的《香 ) 港文学史》仍沿袭了这一错误。潘亚暾先生是最早研究香港文学的,资料比其他学者多得 多,再加上他本人来自香港,研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许多研究香港文学的人,都受到过他 的启发。可惜他有些文章写得过于粗糙。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是第一本严格意义上的 香港文学史,是作者治学多年的结晶,是他继《香港作家传略》、《台湾香港文学研究论述》 (4) 人合著后又一新奉献。该书的小说部分论述较深刻,不足之处是评判作品的标准过于狭 窄,提供的原始史料较少,注释太简略。像曹聚仁这样的大家没单独设节,也是一种遗憾。 “ 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种。该书史论结合,突破了以往 ” 史料长编的写法。把文学批评、儿童文学纳入研究范畴,也有新意。但由于是集体 70 编写,各章节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地方还前后有矛盾,有些论点也值得推敲,如说年代 “” (324)“ 以后文坛政派分立界限的逐渐模糊乃至消除页,说模糊 ”“”“” 可以,消除则绝对化了。有人说该书是捧某一作家组 D 织贬另一作家组织,这是站在某一小圈子立场上立论的,其评价并不公正。、从文学史 50 的编写到分类文学史的出现。分类史已出版的有笔者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近万字。 506070 8090 该书分三编,孕育期:至年代;转型期:年代;蜕变期:至年代前半期,书 后有五种附录:《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大事记》、《香港当代文学批评书目》、《本书主要参考 “ 书目》、《澳门文学评论概况》等。此书有些判断下得过于匆忙,如认为现代主义 ”(61) 是一种远离政治的纯文学派别页,就不完全符合香港现代主义的实际。另方面, 有些史实也有待核实,如赵聪的卒年。此外,还有何慧的《香港当代小说概论》、周文彬的 《当代香港写实小说散文概论》的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