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占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 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 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 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 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 “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 “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 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 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 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 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 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 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 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 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二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 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 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 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二同时,在诗歌流传中,不论是诗人还是读者,都当有一份倾听 与吟诵的自觉意识,让诗歌无尽的气韵得以真止地传承与创新。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 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有删改) 材料二: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D.第一句中“反”意为“违背二句意: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第二 句中“反”意为“反而”。句意: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故选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