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激情背诵课文,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再”等词语 的意义。2、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并了解使动用法。3、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

六国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激情背诵课文,掌握文中“弊、率、完、患、暴、再”等词语 的意义。 1 、了解“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并了解使动用法。 2 、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 点。 3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朗读,小组探讨,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对课文的把握。 1 、通过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图及作者的动机。 2 、通过思维训练,促进培养学生质疑创新的精神及认真做事的态度。 情感态度与 3 价值观 、通过借古讽今,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领会苏洵关心国家、 反对屈辱求和 1 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 、培养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 创未来”的与 2 时俱进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 、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2 、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3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 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 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 致王朝兴替的 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 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 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 名散文家。 (1009—1066), 据说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 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 27 宗嘉祐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 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篇(《儿 (1056)22 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 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 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 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土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 模仿。因此,苏 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腾讯文库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六国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