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庄子以真为本生存论思索

庄子以真为本生存论思索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对于“真”问题的学术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庄子。庄子哲学中的“真”观念,以其独特的生存论的理论品质,深深影响

庄子以真为本生存论思索 在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对于“真” 问题的学术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庄子。庄子哲学中的“真”观念, 以其独特的生存论的理论品质,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认识观、艺术观 和审美观。 一、“本真”的生存论意义 庄子哲学中的“真”,主要指的是人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可以理解为“本 真”,正所谓“极物之真,能守其本”(《庄子•天道》)。《庄子•大宗师》中 有一则“子桑户死而反其真”的寓言,它在描绘一个“返本归真”的逍遥境界的 同时,也形象地道出了“真”或“本真”概念的内涵:“子桑户、孟子反、子琴 张三人相与语日: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 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莫然有间而子桑 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日:嗟来 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 游乎天地之一气。……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从这段叙述中 可以看出,庄子哲学中的“真”,已经构成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具体地说 它是一个生存论的范畴。生存论的理论指出: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生存也总 是人的生存。(1]庄子所向往的这种“本真生存”亦是如此,它作为人理想的生 存状态,实际上正是一种人与天地万物相互交通交融的“天人合一”的浑融境域, 即所谓“登天游雾,挠挑无极”,“游乎天地之一气”。“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 乎?”(《庄子•齐物论》)庄子敏锐地发现,“真”概念所指向的“天人合一” 的浑融境域是无法用语言来把握的,因而他采用了间接的言说方式,即通过对“本 真生存”下理想的存在者“真人”的考察,来进一步阐释生存之“本真”的具体 表现特征。这与海德格尔凭借对“此在”即“在世之人”的拷问来通达“存在” 意义的思路异曲同工。[2]正如《庄子•秋水》中所提出的,“无以人灭天,无 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主要是立足于天人关 系的视角,对“真人”作了极为详细的描述,其要点在于指出“真人”所守持的 “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正所谓“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 1

腾讯文库精编庄子以真为本生存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