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西省忻州市余庄乡东庄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忻州市余庄乡东庄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8分)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余庄乡东庄中学高三语文 2021-2022 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分,共题) 353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8分) 择死与择生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 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 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 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 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 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 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 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 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 “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 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 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 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 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