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1(约2320字)  课文说明  一、就结构和行文而言,这篇散文有它的特点。有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比较讲求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1(约2320字) 课文说明 一、就结构和行文而言,这篇散文有它的特点。有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比较讲 求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有的散文,只是 围绕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 可辨,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散文却不同,它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化, 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 这篇散文的开头写道,“我”七岁时看到北大的湖光塔影的照片,内心“悄悄升起”了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以后写到北大图书 馆。作者之所以把图书馆作为学习生活的重点内容来描述,是因为把图书馆看作知识的象征。 上北大,就是为了要掌握知识,探寻未涉足过的世界。北大之所以引起“我”的“惊奇、喜 悦、感动”之情,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我”对北大的这种特有的感情,在对图书馆 的描述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接着从写图书馆到写人。写人又分为写同学、老师和“我”。 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 育才,写“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北大人是北大的主体,作者在对北大人的描写中,充分 抒发了自己的“惊奇、喜悦、感动”的感情。__又以诗歌述志,写到由留恋北大转入到想离 开北大,由想离开北大转到抒发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最后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 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深情,并与开头呼应。 作者把__分作三个部分,以空行为标志。第一部分是概括描写自己与北大的关系,抒发 对北大的感情;第二部分重点写图书馆与北大人,进一步抒发对北大的感情;第三部分一唱三 叹,强调自己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关系,突出对北大的深情。 二、这篇散文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样便于抒发感情,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但有时用第三人称,比如第四段,写“我”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这就突破了“我”

腾讯文库《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