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
市理工大学附属-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鲁迅:对抗者的精神文本林贤治 ①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文字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乃至为敌人的,
市理工大学附属-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 鲁迅:对抗者的精神文本 林贤治 ①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文字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乃至为敌人的,一类是为自己的。依 照这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有明确表达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方面,也有抒写个 人情愫的方面。说到小说创作,他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 人生’,而且是要改进这人生。〞正是人生,把别人和自己统一到他的小说里来了。 ②因为志在启蒙,作为小说家,鲁迅一开始就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作问题来理解,也就 是说他必须把一个充满疑问的现实世界揭示出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吃与被吃,各种各 样的吃。鲁迅把世界截然分为上下两大层面,在小说中,虽然也着意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 却更多地倾注了内心的悲悯,描述底层的不幸、那许许多多人们的被吃的情形,有学者统计 说,《呐喊》、《》计二十五个短篇中,便有十三篇描写了二十四个人的“狂〞 与“死〞。死亡家庭成员有四种人:革命者或先觉者,知识分子,普通人,还有儿童。统括 起来,都是社会的无权者和弱势者。夏济安对鲁迅小说里的黑暗面有特别深的认识,他指出: “鲁迅是一个善于描写死的丑恶的能手,不仅散文诗,小说也如此,他的小说中很多生动的 形象都有着那样一种苍白的色调、呆滞的目光、缓慢而静悄悄的动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攫 他们以前,他们就已经有点像死尸了。丧仪、坟墓、死刑,特别是杀头,还有病痛,这些题 目都吸引着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多种形式的死亡的阴影爬满了他的 著作。〞一个恐怖的、悲惨的、荒唐的世界何以能够长存?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国 民来说,这是一个问题,对此,鲁迅的小说并没有给出答案,其实当时作者本人未必便有答 案,惟是留下艰难摸索的印迹,作为暗示读者的记号而已。 ③我们看到,鲁迅的每一篇小说都有假设干个线头,可以由读者把它们同其余各篇的线 头任意接续到一起。于是,诸如生存权利、权力资源、权威关系、集体行为、标准与行动、 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同一性与异化等等,都落入到一张无限展开的闪烁不定的罗网里,无 论从哪一个端点出发,都会找到最深远的根据;也无论沿着哪一条线路追索,同样会发现为 周围的异已力量所牵掣的个体。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异形而同构的。所谓同构,并非是故 事结构的雷同,而是通过苦难的叠加、主题的重复,强调存在的本质所在。这种相似性,使 得同一个社会事件或个人行为,同时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里进行,并且经受同样的震荡。 作为启蒙思想家,鲁迅不能不重视一个病态社会的精神状况,在他那里,有两个中心意象: 一个是关于“铁屋子〞的,一个是属于“荒原〞的。不同于封闭和压迫,荒原感是敞开的, 弥漫的、延绵的,人坠入其中而无可措手,其实这也是一种深渊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 者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对普遍的痛苦、恐怖和焦虑的一般的表现上面;其中一个很大的特 点,是往往把这些异常强烈的锋利的悲剧情感,化为一种寂寞感呈现出来。寂寞也是多种多 样的,有先觉者的寂寞、勇士的寂寞、知识者的寂寞,但也有劳苦者的寂寞。像鲁迅这般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