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宋代文人笔下的元宵节素材通用
宋代文人笔下的元宵节 现如今,在元宵佳节,不少人会带着全家老少一起出来玩,逛花灯、猜谜语等。这个习俗一直持续了很多年。不过,在古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
宋代文人笔下的元宵节 现如今,在元宵佳节,不少人会带着全家老少一起出来玩,逛花灯、猜谜语等。这个习 俗一直持续了很多年。不过,在古代,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 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才可以出来,观花灯或者和自己心仪的男子幽会。所 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虽然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元宵节的内涵远比"情人节"的意义丰富,但不可否认的是,元 宵节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诗情和浪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 约黄昏后"写得怅惘徘徊,委婉缠绵。宋朝的元宵灯会热闹非凡,因此在宋代文人笔下,元 宵节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浪漫风情。 欧阳修"人约黄昏后"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有一首诗《生查子·元夕》,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句写 得怅惘徘徊,委婉缠绵。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欧阳修4岁时,任绵州军事推官的父亲去世,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母子俩相依为命, 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也不是很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 的大家闺秀,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欧阳修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因家里贫穷, 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欧阳修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 其叔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 名重当世。" 不过,欧阳修的科举之路不是很顺,坎坷曲折,1023年和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名落 孙山。1029年春天,时任翰林院学士、开封府尹的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 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 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欧阳修"连中三元",春 风得意,积极备战,迎接即将到来的殿试。踌躇满志的欧阳修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殿 试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刚刚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 上,王拱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开玩笑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1030年,由宋仁宗赵 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没想到殿试放榜后,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欧阳修被仁宗皇 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