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与当代民歌的传承新闻传播学论文

传播途径与当代民歌的传承_新闻传播学论文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这话有时会演变为保守与固执的偏性。暂且不提那些铺天盖地的商品宣传广告,即便是传承久远、魅力长青的

传播途径与当代民歌的传承_新闻传播学论文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这话有 时会演变为保守与固执的偏性。暂且不提那些铺天盖地的商品宣传广告,即便 是传承久远、魅力长青的民歌,在当代社会也需依赖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 与发展。 口耳相传的古朴民风仍是当代民歌传承的坚实保障 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老、边、穷”地区,民歌传承仍然保留着口 耳相传的传统模式。像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区,放牧生活中的家庭传唱是 民歌代代相传的坚实保障。孩子们从小就浸染在父母和大人的歌唱氛围中,自 己也日夜练习,因而能够一辈子唱出好多或粗犷或优美或旋律跌宕起伏的民族 歌曲。有的汉族地区也有民歌传唱之习俗,比如湖南张家界地区的哭嫁歌,在 那里,不会唱歌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尤其是等到女孩子长大以后,要出嫁 了,那是要边哭边唱好几天的,倘若没有从小练就的民歌功底,那出嫁的时候 哑口无言是很丢人的。而像广西和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谈恋爱是要靠民 歌来传达的,倘若一个青年男子不会唱歌,那是找不到情人的;倘若一位女青 年不会唱歌,那再漂亮也是枉然的。因此,刘三姐会出现在广西壮族地区,是 与壮族人民用民歌来表达思想与喜怒哀乐的传统习俗密切相关的,民歌就是他 们“盛装思想的碗,夹起情感的筷子”。 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晚辈们可以密切观察长辈的发音方法,长辈也可以 “一对一”地快速纠正晚辈的发音,因而这种传承模式是最为可靠与真实的, 是最纯美的。同时,在向他人学习民歌歌词和演唱技巧的过程中,有些天赋颇 高的人又能够创作一些新歌词,反映一些新生活、新情感,或者创造一些新旋 律,为民歌歌词与腔调的时代化、多元化作出贡献。甚至一些作词家、作曲家 都特别喜欢从传统民歌中汲取艺术养料,加工成灵感独具的艺术佳作。比如被 尊为中国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借鉴吸收哈萨克民 歌风格,记录自己内心情爱经历的一首经典民歌。 然而,随着民族融合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一些民族地区的青少年不会说本 民族语言,不会写本民族文字,也不大会唱本民族歌曲,有的甚至迷恋起流行 歌曲,贬低世代相传的牧歌、山歌、渔歌、狩猎歌,这种境况于民歌的口耳相 传而言是极为不利的,是应当高度警醒的,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尤其 在民歌领域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电视、广播、杂志是当代民歌传承的重要阵地 正是由于民歌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很多媒体对其宠爱有加。比如电视节 目中播放民歌是其吸引民众的制胜法宝。包括中央电视台和很多地方台在内, 很多栏目专情于宣扬民歌的艺术风采。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和 《魅力12》栏目,就颇受娱乐大众的欢迎。其中,《民歌?中国》栏目是唯一 以“中国原生态民歌”歌种版图概念,全景展示中国民歌的艺术节目,它为中 国民歌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宣传契机和优异的展示平台;《魅力12》栏目虽为一

腾讯文库传播途径与当代民歌的传承新闻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