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P7试验现象记录:试验序号变更前的物质变更时发生的现象变更后的物质变更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1液态的水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片又凝聚为液体液态的水无1—

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问题答案参考(全册) P7试验现象记录: 变更前的物质 变更时发生的现象 变更后的物质 试验 变更后有无 序号 新物质生成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 液态的水 1—1 无 璃片又凝聚为液体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为蓝色粉 蓝色粉末状的胆 1—2 无 末 矾 蓝色的胆矾溶液 参加氢氧化钠溶液后马上 蓝色的氢氧化铜 1—3 有 生成蓝色沉淀 沉淀等 颗粒状石灰石 石灰石外表有气泡产生且 二氧化碳气体 1—4 有 石灰石渐渐变小,澄清石 等 灰水变浑浊 P7 探讨。区分: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若复燃,则是氧气,反之是二氧化碳。 将澄清的石灰水通入,并晃动,若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不变就是氧气。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若火焰燃烧的更旺,则是氧气,若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P10 习题:1、(1)(4)(6)(7)(8)是物理变更,因为它们在变更过程中没有 新物质生成;(2)(3)(5)是化学变更,因为它们在变更过程中都有新物质 生成。 2、主要区分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因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更,蜡烛受热熔化 是物理变更)。 3、(1)(2)(5)(8)是物质的物理性质;(3)(4)(6)(7)是 物质的化学性质。 P1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进展视察与描绘的参考资料: 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直径约2 cm,由半透亮的白色固体制成,具有稍微 气味,质地较松软,能用小刀切割,指甲也能划出刻痕。蜡烛的中心有一根烛芯, 从底部始终伸延到顶部,并约有1 cm露出顶部。烛芯由多股细线拧合而成。从 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它不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 的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时:当燃烧着的火柴接近烛芯时,约2 s~3 s即可点燃蜡烛。点燃的蜡 烛可以持续燃烧,燃烧时没有声音,并在燃烧的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火焰由 于气流而闪耀摇摆,并有黑烟产生,在无空气流淌的状况下,火焰可以长时间地 保持稍微的闪耀。在间隔 蜡烛火焰约2 cm的地方,蜡烛是温热的,并很松软, 可以用手随意捏塑,其余部分的蜡烛仍旧是冷的。燃烧着的蜡烛因其顶部受热熔 化而形成一个凹槽,熔化后的无色液体贮于凹槽中,并浸润烛芯直至火焰的底部。 假如吹动蜡烛火焰或蜡烛燃烧时受热不匀称,贮于蜡烛凹槽中的无色液体会从凹 槽中沿烛体流下。在流下的过程中,无色液体遇冷变为半透亮体,并渐渐凝固附 着在烛体上。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最里面的火焰底部呈淡蓝色;第二层的火焰是 暗淡的,这一暗淡的区域略呈圆锥形;围围着这一区域的最外层火焰呈黄色,其 火焰光明但不刺眼。三层火焰既有明显的边缘,又有不确定的顶部。当一根火柴 梗平放入蜡烛火焰中约2 s后取出时,可以看到,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 黑,第二层次之,最里层变黑最慢,说明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第二层次之,最里 层温度最低。因此,应用外层火焰进展加热。取一只枯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 方,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有水与二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 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P15 步骤2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更,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石灰水

腾讯文库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习题解析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