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尼伯龙根之歌》三个中译本为例探讨翻译能力
以《尼伯龙根之歌》三个中译本为例探讨翻译能力 摘 要: 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主观活动过程,决定了翻译评价系统的复杂性。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被批评家称为德国的《伊利亚特》,在德语国家广泛流传。1
18 第页共页 以《尼伯龙根之歌》三个中译本为例探讨翻译能力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主观活动过程,决定了翻译评价系 统的复杂性。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被批评家称为德国的《伊利 亚特》,在德语国家广泛流传。1959年被钱春绮先生译成中文,近年 来又有安书祉、曹乃云版本面世。通过三个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解 构,本文从译者身份、翻译观、翻译目的、言语交际层面上的翻译效 果等方面探索译者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尼伯龙根之歌》译者能力重译翻译评价 引言 自Weiss提出翻译能力概念以来,翻译能力成为国内外翻译学界 的研究重点之一。从文本分析入手研究翻译能力被Campbell称为翻 译能力的质量评估得到研究路向。与过程相比,该模式主要先确定一 个观察点,然后对比不同译文在这一参数上的差异,从而管窥翻译能 力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尼伯龙根之歌》三个不同中译本的比较分 析、解构,从译者身份、翻译观、翻译目的、言语交际层面上的翻译 效果等方面探索译者的翻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