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怨》的创作意图(诸葛忆兵)| [<<] [>>] 【内容提要】窦娥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你是否赞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怨》的创作意图(诸葛忆兵) |[<<] [>>] 【内容提要】 窦娥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在窦娥的那个时代,出身于这样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家庭,又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窦娥被毒害到拿没有人性的伦理道德规条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规范,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是非常普通正常的。《窦娥怨》从传统的“贞节”、“孝道”等道德伦理规范角度出发,不认同 蒙古人的现实统治,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批判,其中潜藏着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 【关键词】 窦娥;贞节;民族意识 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以富有抗争性著称,评论家津津乐道关剧的思想意义。尤其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揭露社会的不公平”①,“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②,“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③。《窦娥冤》成了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 斗争的典范之作。而剧作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窦娥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这样一种用今人“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套解古人的阅读方式,与事实往往会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是南辕北辙。本文试图对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所体现的思想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做 一番重新的梳理,以求证于广大读者与专家同行。 一、贞节、孝顺的典范——窦娥 窦娥这位弱女子不甘心现实的安排,对周围社会具有很强的抗争性,到关键时刻演变为刚强与贞烈,乃至不惜一死,这在剧情的展开过程中都是有目共睹的。问题的要点是:窦娥是在为什么而抗争,窦娥不惜用生命来捍卫的是一种怎样的道德价值标准,将窦娥描述成反封建礼教典型的传统观点 是否恰当。 回到剧情本身,随着戏剧矛盾的展开,逐渐形象丰满完整起来的窦娥,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故事的悲剧性也根基于此:一位誓死捍卫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弱女子,就是被那个封建社会所吞噬所毁灭 的。 窦娥出生在一个贫寒书生家庭,命运多舛。三岁时母亲去世;七岁时因父亲一贫如洗、流落他乡,且欠蔡婆婆的高利贷四十两银子,被卖到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一直到十七岁与丈夫成亲,丈夫不久又得病而死④。到第一折剧情的开始,窦娥二十岁,守寡也已经三年了。故事的开篇,窦娥就已经遭受 了许多苦难,她受家境贫寒与高利贷制度的折磨,被卖作童养媳;她受童养媳恶俗的折磨,在蔡婆婆家做了十多年的苦工;她受封建礼教的折磨,恪守妇女“从一而终”的泯灭人性的规条,年纪轻轻而守寡三年。这一切都是社会环境所施加于她的,而不是自身的行为错误所导致的。 蔡婆婆靠高利贷为生,衣食无忧。此时,只有与窦娥相依为命,她与窦娥的日常相处,就不会是通常的恶婆婆与受气小媳妇的恶劣关系,而是彼此之间有了一定的尊重与客气。从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出,窦娥在蔡婆婆家中,言行都有一定的自由度。换句话说,窦娥此时在蔡婆婆家衣食无忧, 与婆婆的关系也还可以,又值二十岁青春年华,窦娥应该有一些开朗的笑容。但是,窦娥首次登场的独白结尾说:“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她所唱的第一首曲子《仙吕·点绛唇》说: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窦娥这时候的愁苦,与衣食温饱无关,而是与三岁以后所遭受的个人苦难相关,其中不乏年轻守寡的青春寂寞。接下来的曲子《油葫芦》中唱道:“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所透露出来的,就是这样一种青春寂寞,是没有人性的封建性道德给窦娥带来的深深痛苦。 对自身所经历的苦难,窦娥非常敏感。在刚才的这首《油葫芦》里,窦娥甚至有这样的叹息:“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然而,窦娥此时是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公平、面对自身的苦难的呢?读者能够诧异地发现:决不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决不是压迫越深反抗越重。自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