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兰考县三中卫星部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 文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文 (:150:150) 时间分钟总分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 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 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 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 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 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 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 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 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 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 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 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 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 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 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 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 “美的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

腾讯文库河南省兰考县三中卫星部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