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L2022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小题。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
202L2022 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3519 ( (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小题。 1.9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 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 文学现象上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 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 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二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 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 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 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 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 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 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延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 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 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 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 际交往中存在着的“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 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 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 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 “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 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 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之一,主西方之神。真源:本源,这里指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