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S研究实验报告
SDS研究实验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对于那些生物体内含量高、易于分离结晶获得纯品的蛋白,可以通过测定氨基酸序列,借助各种氨基酸的分子量求出蛋白的分子量,并与质谱等手段相互结合,
SDS研究实验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对于那些生物体内含量高、易于分离结晶获得纯品的蛋白, 可以通过测定氨基酸序列,借助各种氨基酸的分子量求出蛋白的分子 量,并与质谱等手段相互结合,得到精确可信的分子量。但对于那些 含量少,不易分离的蛋白,无法实现结晶,就必须借助其他手段测定 其分子量。 要找到能够测定分子量的实验手段,首先要考虑那些能够将 不同分子按照其各自的分子量分离的技术。在众多的技术当中,密度 梯度离心、层析、电泳都与物质的分子量有关。其中,超速离心机造 价高,使用过滤层析色谱测分子量要做标准曲线,柱长要求高,且这 些方法不够准确。因此,电泳技术成为了实现分子量测定这一目的的 最佳选择。 但是,在活性电泳中,影响蛋白前迁移率的因素有蛋白质的 电荷性质、分子大小和形状。要测定分子量,就要消除电荷、分子形 状对蛋白迁移率的影响,即使得各种蛋白的电荷、形状不存在显著差 异。对于电荷,使各分子不带电违背电泳的基本原理,而使各分子带 点完全相同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考虑使其带上大量电荷,从而让分子 之间的电荷差异可以忽略。在活性电泳中,改变样品的带电情况依靠 的是缓冲液pH的变化,显然不能够使分子大量带电,这就表明必须向 电泳体系中引入其他物质,与蛋白分子定量等量结合,且不改变分子 量差异造成泳动差异。对于分子形状,考虑到功能性蛋白大多是球形 粒子,要保持形状不变,就要实现对蛋白的包裹性结合。而蛋白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