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质描述
济南市处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境以南的玉皇顶(1532米),是鲁中山地、也是山东的最高峰。境内山地呈扇形环绕在泰岱的西北部,南高北低。最南部的长城岭,构成了本市与泰安市、莱芜市的分界线,同
1532 济南市处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境以南的玉皇顶米,是鲁中山地、 () 也是山东的最高峰。境内山地呈扇形环绕在泰岱的西北部,南高北低。最南部的长城岭,构 成了本市与泰安市、莱芜市的分界线,同时也构成了汶河水系与小清河、玉符河的分水岭,最高点(摩 988.8 天岭)为米。市区西北部为黄河,黄河与山前冲洪积平原之间有小清河,两河均为不对称水系, 右岸多支流,左岸无支流或支流少而短。山前洪积、冲积地貌比较发育。济南现在的地貌形态,是长期 经受内外营力作用演变的结果,特别是在白垩纪燕山运动,基 性至中性岩浆岩大量侵入,在市区、历城、章丘最为活跃,形成了济南岩体、沙沟岩体、唐冶岩体、西 杜庄岩体、鱼山岩体、张家庄岩体、流海岩体、荆山庄岩体、茶叶山岩体、大有岩体、驼沟岩体等;同 时火山强烈喷发,在历城十里铺到章丘的魏化林、章丘东北部到邹平,火山岩覆盖于二叠系及侏罗系地 层之上。伴随着岩浆岩的侵入与火山岩的喷发,产生了大面 积的升降、较大的断裂与局部的穹状隆起,南部以大幅度的上升为主。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 对燕山运动有继承性,进一步破坏并改造了原有形态,基本形成今日之地貌。在喜山期,约在上新世或 更早,有一个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高处经受剥蚀,低处接受沉积,形成了一个夷 平面,即鲁中期地面。后来地壳活动加强,继续产生断裂与大面积的上升运动,断裂使鲁中期地面进一 5001000 步变形,而上升幅度不均匀,上升量约米。泰山上升幅度最大,北部、西北部小,使地面 〜 向北、北西倾斜,形成泰山穹隆。该地面在市内应以长城岭为代表。在齐河一广饶深大断裂以北继续下 降,本市北部接受了第三系沉积。到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初期,升降渐缓,直至最后稳定,使地面强烈 剥蚀堆积,又形成一个夷平面,即临城期地面。此地 面与后来的两级阶地两者很难区分,多数留有残丘。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外力作用,不仅 使其表面广泛发育残积层,冲洪积物很发育,厚度可达近百米。到全新世地壳又有过小幅度 的动荡,在巴漏河、玉符河、东沙河等地,形成了两级阶地。辖内地貌可分为侵蚀低山、剥蚀丘陵、堆 积平原三个区。 济南市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济南市南北跨鲁西断隆和华北断陷两个构造单元。两个构 造单元之间,为齐河一广饶断裂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其中古老基底以褶皱为主,构造复 杂,而盖层构造较为简单,以单斜为主。此外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并且控制了中、新生代断陷盆地。 一、褶皱 (一)基底褶皱构造区内南部基底由太古界泰山群组成,发育一系列褶皱构造,褶皱轴向 300340 为度,表现为一系列紧密的复背斜相间排列,近于平行分布。褶皱轴面多数向南西倾,倾角 〜 5080 度。复背斜核部由遭受强烈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的混合花岗岩、交代式花岗岩组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