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云南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纳入云南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加快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
云南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 战略地位,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纳入云南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加快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 实现云南教育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力资 源的根本途径。进入新的世纪,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更加突出。优 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对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促进经济繁荣、 社会和谐、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具有决定性意义。 改革开放32年来,云南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各级各类教育长 足发展,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全省各族人民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后五到十年,是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时期,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社会管理方式、人民生活方式 快速转变,给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将云南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 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任务。发展云南教育事业,提高国 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云南教育事业面临着发展高水平高质 量的教育、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 教育体制机制等新任务。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云南教育总体上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 的需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充分体 现。云南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城乡之间、区域之内教育 发展不平衡,民族、边境和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教育投 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的力度与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不 相适应;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内部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管 理相对薄弱,办学活力不足,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强。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人民 群众的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成为社会的共同心声。 云南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列 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 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职员工要常 怀忧教之心,恪守兴教之责,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实现云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云南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 第一章 :云南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一)战略思路 导,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紧密结合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立足省情,把握教 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遵循教育规律,夯实基础,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调 整布局,突出内涵发展和结构优化两条主线,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 (二)战略目标 源大省行列。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到2020年,全省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普 及学前教育,幼儿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扫除青壮年文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达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 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大体相当;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毛入学 率达到40%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年提高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 受教育年限从7年提高到13.5年。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全省各族人民享有接受平 等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 距和群体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切实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 条件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普通本、专科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合格以上标准,教育质量整 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 育的需求得到较大满足,各类人才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