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何谓“风骨”?“风”最早出现于

吉林省长春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谓“风骨”?“风”最早出现于《毛诗序》中:“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 化之。”此处所言“风”含有教化教育之义。《文心雕龙》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 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 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 一种审美标准,被盛唐诗人所崇尚与延续。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 统文化,凝结为一种是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 一代人。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界充斥大量低俗、恶俗、粗俗、媚俗之作,扰乱了诗 坛的审美秩序与标准。杨四平说:“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因此,新诗亟 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新。 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 当下很多诗人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 版、发表、出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在于缺乏作为 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诗人本应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 胸襟,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然而 当下许多诗人都缺少这种“风骨”。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华诗魂”的艾青一生心系大堰河那 样的劳苦大众,曾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感叹, 正是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风骨在现代诗人身上的延续。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蕴含 的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 “标避崇高”“崇俗”“崇私”“祛魅”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 自恋与矫情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 1

腾讯文库吉林省长春市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