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一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棺前垂白幔,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灵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灵柩暂不下葬,称为“停灵”。其周围满铺干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 “”“” 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棺前垂白 “”() 幔,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灵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 “” 灵柩暂不下葬,称为停灵。其周围满铺干草,孝眷坐卧其上,昼夜不离虔诚 护灵,直到起灵为止,意在报答父母生养之恩。守灵期间,凡来灵前祭奠者,孝 子必须一一跪谢。 升棺前,孝子的两只鞋是蹋拉着,不穿好,入棺后,才能够穿好。伊川一带讲究 踢拉一只鞋,父丧踢拉左脚鞋,母丧则踢拉右脚鞋。男女孝眷头部所戴的孝带和 罩头布,都是生白棉布,而且佩带时都是随便一勒,不求整饰,所谓丑孝。这些 “” 孝称为生孝。带着生孝,不能随便进入别人家门。升棺后,孝眷齐跪灵前, “” 竖香焚箔,将生孝除下,雾上清水,折叠整齐,这叫做熟孝,带熟孝时方可 进入别人家门。但佩带时比较讲究,在洛阳西郊一带,升棺前后孝带的戴法不一 ; 样。升棺前,孝带在头上是从前向后在脑后系结升棺后,孝带是从后向前,在 前额打结分成两条,双双搭过头顶,披在背后,垂于腰部。垂梢要上下错开,切 “”() 勿两齐,为的是有所忌讳,怕犯重丧再死人。 成服备葬死者大殓之后,所有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穿着不同的 “”“” 丧服,叫做成服。成服之俗来源于周代的五服制度。周代的丧服,按亲 “” 疏分为五级,故曰五服,即斩缭、齐、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两千多年来, 洛阳民间的丧服形制基本上是按五服制度从繁到简,沿续至今。 “”2.5 民国以后,洛阳农村男孝眷头上皆勒白布条,名曰孝带。宽度约分米, 2.5()1.5 长度按关系亲疏,最长者可达米亲生儿子佩戴,最短者仅约米。子辈 孙辈,皆为白色,曾孙辈则用黄色棉布或白孝带末稍蘸红。女孝眷裹头用的白孝 ”51—2 布口旷罩头布,宽约公分,长约米。未出阁之女孝眷,只在头上勒窄带 “”“” 一周,名曰锅圈。男女孝衣均为大襟,且都无小领,又因有丑孝丑孝之 说,故皆松而宽。在男女孝衣上合缝处和边沿处,子、女、媳为毛边,其它则为 “” 光边。女婿的孝衣独为对襟,称为孝褂,其合缝及边沿亦皆为毛边。中产以 下人家,一般只亲生子女、儿媳和孙儿孙女等专做孝衣,其它则皆以租赁之孝衣 (25) 代之。对于子婿侄婿孙婿等,只是各撕孝布一方长约米,宽约分米以代孝 褂。这些孝婿,亲疏不同,所佩孝布长短各异,佩戴方法也不样。 “” 孝眷男女所穿之旧便鞋,按鞋帮式样覆缀白孝布一层,谓之裱白鞋。父母双 亡者,子、女、媳的鞋帮满白,单亡者或尚有亲伯父母健在者,鞋帮后部留黑寸 许,其鞋口、鞋后及鞋底结合部全为毛边。其它孝眷所裱的白鞋,其留黑的长度, 定制是亲者短,疏者长,而且全是留光边。 大殓后,男女孝眷才正式穿上用白棉麻布专门缝制的各种丧服。男女丧眷,皆穿 ; 棉布孝衫,男衫长如袍,女衫仅及膝。亲者大领,用料粗劣,边缝皆毛疏者小 4 领,用料细密,制作齐边齐缝。孝帽是用竹篾扎成,约公分宽的筐架,糊上白 () 或红纸,围成圆圈,用作帽箍,另以半圆圈竖扎箍上,作为帽顶,即成孝帽, “” 俗称高帽子。红色孝帽只有亲生子顶戴,其它男眷所戴皆白,曾孙是在白孝

腾讯文库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