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导演创作心理浅析

贾樟柯导演创作心理浅析摘要: 对小城镇的倾情关注,对都市神圣性的消解,一直是贾樟柯创作难以释舍的情怀。在他的镜头下,小城镇、普通人(特别是边缘人)生存状况的有太多可以捕捉的内容,这些内容使得贾樟柯影像

贾樟柯导演创作心理浅析 摘要: 对小城镇的倾情关注,对都市神圣性的消解,一直是贾樟 柯创作难以释舍的情怀。在他的镜头下,小城镇、普通人(特别是 边缘人)生存状况的有太多可以捕捉的内容,这些内容使得贾樟柯 影像独具一格,也使得他从从当年的“电影民工"到现在的享誉世 界的知名导演。 关键词:贾樟柯 创作心理 小角色 一、小城镇视闭下的个性记忆:历史与现实的诗意残缺 贾樟柯电影里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中国不是很有名气的小城市里。 与熟悉的“都市电影”相比,“小城电影”以其特定的视域,导引 出了有别于常规的电影美学特征。与都市的繁华相比,小城无疑是 落后、粗糙、节奏缓慢的;相对农村而言,它却能更早地嗅到都市 的流行气息,如《站台》中,崔明亮就穿着当时南方很流行的喇叭 裤。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北方小县城的贾樟柯,见证了中国小城镇 的巨大变迁。在他的电影里,对于“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撞击的 旋涡中无法自拔的小城人,他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必要的反思”。 从《小武》到《站台》再到《任逍遥》,贾樟柯始终将镜头对准矛 盾纠结的小城镇,《小武》聚焦亲情、爱情和友情都幻灭的小偷;《站 台》关注的是因县文工团解散而跟随草台班子都处走穴演出的流浪 艺人:《任逍遥》表现的是两个青春茫然,爱情与发财梦破灭的无 业青年;《世界》反映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大都市)未能找到立足之 地的外来打工者。然而,在《三峡好人》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腾讯文库贾樟柯导演创作心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