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常不足”溯源及其意义探究

小儿“脾常不足”溯源及其意义探究甘肃省敦煌市郭家堡乡卫生院【摘 要】通过梳理“脾常不足”的源流与沿革,阐述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小儿对病邪反应的倾向性,探讨“脾常不足”在儿科常见疾病

“” 小儿脾常不足溯源及其意义探究 甘肃省敦煌市郭家堡乡卫生院 “”“” 【摘要】通过梳理脾常不足的源流与沿革,阐述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 “” 病理特点,分析小儿对病邪反应的倾向性,探讨脾常不足在儿科常见疾病如 泄泻、厌食、水肿、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诊疗中的意义。 【关键词】脾常不足;中医儿科;诊疗意义 “ 我国现代医家把儿童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 ”“” 勃、发育迅速。脾常不足是明代医家万全在前人对小儿五脏虚实辨证的基础 [1] 上提出的五脏有余不足学说之一,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对后 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小儿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 提供了理论基础。 1“” 脾常不足的源流与沿革 “”· 脾常不足源于北宋医家钱乙。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 “”“ 辨证篇》中云:小儿脏腑柔弱,气血未充,肌骨嫩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2]“” 全而未壮。迄至元代,朱丹溪提出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学说,但是朱 丹溪并不是专论小儿。万全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把 “”“ 脾常不足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加以系统阐述。如在《育婴家秘》中指出:儿 ”· 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也,在《育婴家秘五 ““ 脏证治法总论篇》中作了:此所谓有余不足者,非经之虚实之谓也。认为脾 ” 常不足不仅仅体现于小儿的病理方面,而且是小儿脾胃的生理状态。万全对小 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精辟见解,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精品论文参考文献

腾讯文库小儿“脾常不足”溯源及其意义探究